别人批评你时,不要急于否认或辩解
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不同的你,但拥有最终解释权的,只有你自己。
忠言未必逆耳,敢于批评你的人,大多数都是和你关系较好的亲人、朋友或是上级。
不要着急否认,羞怒之前先仔细思考下对方说的问题,你是否真的有这样的缺点,分辨清楚他是单纯想打击你,还是真心为你好,提醒你。
控制好自己情绪,之后再做出回应。
作为一个普通人,我们都有不理智的时候。而有一种情况,最容易让我们失去理智,那就是当有人说我们不好、不对的那一刻。
除非有足够强大的内心,我们对于别人的批评指责都是极为敏感的,甚至有人一说就炸。
人生在世,被人批评指责这件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。其中确实有很多批评是不准确、不公正,甚至无中生有的,我们也一定会对此感到无比气愤或委屈。
这些情绪,会让我们做出一些不理性的反应,而这些反应无法解决任何问题,只会使矛盾升级,最终伤人伤己。
其实,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更聪明的做法,既能让自己保持冷静,也能让对方自知非议他人而无趣。
如果你不想被情绪所控,希望拥有更高的情商,那不妨尝试一下。
面对他人的批评指责时,我们一般有三种错误的回应方式:咄咄逼人、被动承受、过分解释。
咄咄逼人,对批评做出强势的反击
“你竟然敢批评我。”“我是不好,但你也好不到哪去。”
一般来说,在关系亲密之人,或不太熟的人面前,我们最容易做出此类回应。因为那时我们没有太多顾忌,会把内心的怒火毫不掩饰地发泄出来。
有的人性格像刺猬,浑身带着铠甲和刺,绝不能受哪怕一点点批评,不然就会变的非常激动,纠缠个没完,这种回应方式有着巨大的弊端。
如果对方也不依不饶,谈话就会立即变成一场激烈的无意义的争吵。即便你的强势让对方住了嘴,这绝不代表对方认同你。如果你们常常抬头不见低头见,他还是会找机会揭你的短;如果对方心存怨恨,还可能会暗中报复你。
如果你总是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度,那么很快就会被形形色色的批评者包围,每个人都能头头是道地讲出你的不足之处。即使你刚开始还能负隅顽抗,时间长了,你的自尊也会被打压全无。
被动承受,一遇到攻击就表示认同、道歉和投降。
面对批评抱着一种避免冲突、息事宁人的心理。的确,当批评者发现无法激怒你,毫无趣味性可言时,会识趣地走开。但这种优势是暂时的。
从长远来看,你会发现很多批评者喜欢瓮中捉鳖,他们会得寸进尺,三番四次地肆意抨击你,就因为他们知道能从你这里得到歉意或认同。你的反应让他们产生唯我独尊的感觉。
并且,你表面虽然接受,但内心依然会委屈,脑海中依然会想要辩驳,这种负面情绪长期压抑在心底,会让人变得忧郁、懦弱、自卑,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。
第三种错误回应对批过分解释或辩解
我公司以前有个姓龙的员工,只要上司指出她在某项工作上做得不到位,她不会激烈反驳,但马上会给出一大堆的理由,比如客观条件不具备、其他部门不配合等等,意思就是“我已经很努力了,事情没做好,原因不在我。”
这种回应方式的弊端显而易见:越描越黑。或许,上司说你不用心不努力,确实是冤枉了你,但你的诸多理由,会让上司认为你是在推卸责任,以掩饰自己的心虚。过分解释,是职场的大忌。
不要把别人的批评太当回事
面对指责时的种种错误回应,都反应了一个人自尊的不足——自己不自信,不自知,所以赋予别人的评价很高的力量和分量,让这些评价有了巨大的伤害性。
自尊不足的根源很深,我们年幼时受到的过度保护,或不适当的批评,都会造成这种现象。重建自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但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,我们也可以走个捷径,做到在指责面前保持内心平静。
这个捷径就是:你要看清楚,别人对你的看法有多么“不靠谱”。
大量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:受自身性格、经历、价值观、需求、生理和情感状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,每个人眼里看到的客观事物都是不一样的。
一个人批评你性格孤僻,也许只是这个人天生爱热闹,无法了解你的处世方式;
一个常常因为小事而冲你大发雷霆的人,可能生性易怒;
一个人总是对你骂骂咧咧,有可能是患了溃疡或偏头痛,问题根本不在你这里;
一个崇尚衣冠整洁的人,会无限放大地看到所有衣冠不整的现象;
一个崇尚独立的人,会把合作理解为无能;
一个内心自卑的人,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批评姿态,也许只是想显得比你更聪明、更正确;
一个总是故意找你茬的人,也许只是因为情绪不稳定,碰巧把你当成了出气筒。
小题大做的批评者常常怀有不为人知的秘密,他们的批评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。我曾被公司另一同事背后非议,我的态度是“嗤之以鼻”。
听到别人批评你时,你可以问自己:“这个人的屏幕上显示了什么?”你可以怀着兴趣去分析对方,而不必产生任何负面情绪。
并且,你也完全没必要反击、解释,因为无论是性格、经历还是价值观,那些导致“屏幕扭曲”的因素是根深蒂固的,你没有义务,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对方,他们只能自己救自己。